前言
本文為 AAPD 創辦人 Simon 的 Podcast 節目《No Shortcuts — 沒有快捷鍵》的訪談重點摘要。
在上一季的節目中,《No Shortcuts — 沒有快捷鍵》採訪了許多業界資深的設計師,與大家一同窺探設計工作的真實面貌;而在全新一季的節目中, 主軸將會聚焦在「設計師在職場中的真實情境與挑戰」上。我們希望透過邀請不同背景或經驗的來賓們,與我們進行一場深度的交流與對話,並一起探索產品設計職涯的可能性!
這一次,我們邀請到有著多年產品開發經驗的產品經理 Tim、Doppler 來跟我們聊聊驗證設計的重要性,以及設計與市場之間複雜又有趣的關係,包括「使用者研究的重要性與執行方法」、「 如何開始進行 A/B 測試?」,以及「 A/B 測試的觀察指標」。
如果你正在苦惱不確定你的產品是否符合市場需求、是否為使用者帶來真正的價值,千萬別錯過了這集!相信透過這次的分享,能夠帶給你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穫。
本集 Podcast 連結
本篇文章為重點摘要,想知道更多細節歡迎前往 Podcast 聽完整版:《No Shortcuts — 沒有快捷鍵》S2EP2 — 如何驗證並推動你的設計?聊聊設計研究與 A/B Testing
收聽並訂閱我們的 Podcast 節目:《No Shortcuts — 沒有快捷鍵》
來賓的背景來歷
首先,我們先來介紹這次邀請到的兩位來賓 —— Tim、Doppler。
Tim 有著八年以上的產品開發經歷,目前的他在一間大型金融集團擔任產品經理,主要負責協助將「實體金融」轉型為「數位金融」;這些年來,他都致力於透過設計,創造出更符合消費者需求的產品與服務,並於「數位轉型」與「數位產品經營」的領域中持續耕耘。
Doppler 則是擁有多元、豐富的產品開發經驗,他擔任過許多不同的角色,包括 UI/UX Designer、Frontend Engineer 以及 Product Manager;此外,在產品數據分析方面,Doppler 也有規劃並落地執行的經驗,現在的他在共享車位媒合平台 USPACE 擔任 Product Manager 一職,持續追求、實現心中的設計理念與價值。
使用者研究是什麼?過程又必須經過哪些流程呢?
近年來,國內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重視使用者體驗,希望可以打造出真正符合需求的產品,而在這樣的趨勢之下,「使用者至上」的觀念也逐漸成為許多產品開發團隊所追求的理想與目標。相信只要是對產品開發有點熟悉的人都對「使用者研究」不陌生,網路上也有非常多的文章在談論;但是,到底什麼是使用者研究?為什麼它如此重要?以及它涵蓋的流程又有哪些呢?
使用者研究就像「民主化的過程」,它可以讓公司更了解使用者的聲音。— Tim
Tim 認為,使用者研究是一個把外部的聲音帶到公司內部的絕佳方式,因為透過蒐集意見的過程,可以讓公司更了解使用者的聲音,避免公司依照自己的想像開發產品。另外,它也是協助組織建構使用者知識的資料庫,並協助引導出更深、更有價值的假設的絕佳方法;整體而言,使用者研究是打造出好產品的過程中,不可或缺的一環!
不過,要跑完一個完整的研究流程其實並不容易,過程中細節多而繁瑣,說到這裡,Tim 認為研究流程大致可以分為五個階段,包括「定義研究目標」、「定義受眾」、「規劃訪談內容」、「制定研究方法」以及「整理、分析研究結果」;而且在著手進行研究之前,需要特別注意前面的兩個步驟:「定義研究目標」以及「定義受眾」,因為只有先定義好研究目標與對象之後,後續的流程才可能進行得順利。
另外,相信只要是曾經有做過使用者研究的人,都深刻體會過其中的繁瑣細節,Tim 也分享到幾個過去時常遇到的困難,像是「主管偏愛『量化研究』的方式,很難在公司內部推動質化研究」、或是「花了很多時間精力做完研究,卻在最後階段中發現最終得出的 Insight 缺乏商業價值」。
那麼,當數據結果和預想的差異過大時,可以從何處著手解決呢?
但是,Tim 提到其實使用者研究的核心概念就在於:「驗證假設是否正確」,說到這裡,Tim 分享了一個小撇步是,在做研究之前,除了做好假設之外,也可以提前規劃、先行預測研究結果,像是可以把自己認為可能的 Insight 概念放到假設裡頭,整個研究的比重可能變成:「透過 80% 來驗證假設、20% 保有彈性」,透過提前的規劃,除了能夠幫助自己更清楚目標之外,也能夠縮減「預期結果」與「最終的研究結果」之間的差距,避免落入永無止盡的研究當中。
為什麼要做 A/B 測試?如何啟動一個 A/B 測試?
在產品開發過程中,很多時候我們很難清楚知道,每一次的設計決策所造成的影響層面有哪些,因為造成結果背後的原因可能來自很多不同的層面,像是市場趨勢、行銷策略或是網站流程設計⋯⋯等都可能會影響最終結果。然而,正因為 A/B 測試能夠幫助團隊直接面對使用者、驗證當初的假設是否成立,因此,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公司會在正式推出新功能或產品時,願意花時間、精力去做 A/B 測試。
定義好指標、選定好你要實驗的群體、大膽假設並開始執行。—— Doppler
Doppler 將 A/B 測試分成四個階段:
定義好「指標」是什麼
定義實驗的群體
大膽提出有力的假設
在市場上執行測試
首先,一定要定義好「指標」是什麼,若是測試時間拉得比較長的話,就可以試著將指標區分為「主要指標」與「次要指標」。舉例來說,如果你今天想要「提升使用者的留存率」,這個目標可能會需要花費好幾個月的時間來觀察、測試,但是如果你同時也設定了「一個月使用三次」作為「次要指標」,那麼整個測試就會變得更加明確、清晰。
接下來,第二步是:「定義實驗的群體」,也就是測試的對象類型,像是舊用戶、新用戶、標準用戶或是專業用戶,不同的測試內容,適合找的使用者類型不同;因此,只有當指標定義清楚了之後,在實驗群體的定義階段才可能更加準確。
再來,第三個步驟是:「提出有力的假設」,根據對使用者情境的了解,然後提出大膽的假設。說到這裡,Doppler 分享了一個真實例子,USPACE 團隊曾經發現到有些使用者只使用過一次產品,而在他們深入了解這些人之後,發現到他們只把產品當作是一個停車繳費工具,而非日常停車工具,後來,因為這個發現,他們才開始針對各種可能性進行大膽的假設,針對痛點提出產品的改善目標。
最後,第四個步驟是:「執行」,在明確定義好「指標」、「實驗群體」並做好「假設」之後,就可以將預計要測試的功能放到市場上進行測試了;在測試的過程中,需要持續觀察「對照組」與「實驗組」的指標變化,以及觀察兩者之間是否存有顯著的差異;另外,需要特別要注意的是,在執行階段,務必做到分流,確保有依照不同的實驗群體,提供不同的介面設計。
「A/B 測試觀察指標」三步驟 Doppler 接續補充在 A/B 測試上常用的「觀察指標」三步驟:
檢查數據來源
第一步,一定要先檢查數據來源是否正確,這個動作的主要用意在於:「排除工程上的疏漏」,避免當走到最後一部分析階段時,才發現手中的數據根本是不正確的又得重來一遍。Doppler 就曾經遇過不少次,在做完 A/B 測試之後,團隊才發現到實驗組的某一個流程出現 Bug、又或是因為做了實驗而產生抓不到數據的狀況發生,所以無論如何,一定要時不時確認數據來源是否正確,確保測試方向沒有如團隊預期!
區分用戶類型
接下來,將使用者根據不同的類型進行分類,例如有些產品可以分類出「一般用戶」或「專業用戶」,並細看兩者之間的數據結果;這個動作,往往可以發現一些過去從未發現到的事情。
分析結果
最後一步就是,要來驗證實驗是否有效,通常只有當結果擁有顯著性的差異,才是一個相對成功的實驗;Doppler 推薦大家可以使用 Google A/B Testing Calculator 的工具,它能夠在你輸入兩個實驗組的數據之後,自動計算結果。
給研究初學者的建議
熱愛使用者的人,不怕做不好使用者研究!— Tim
對 Tim 而言,唯一能夠精進研究技巧的方式就是練習,所以即便是研究新手也不用因為自己能力不足,就不敢嘗試;從使用者訪談、市場測試、輸出結果到簡報研究過程,相信只要持續練習、就能漸漸掌握研究流程及方法,並從中獲得成長的機會。
Tim 特別提到,雖然研究本身是一個嚴謹的過程,但是研究形式不需要太過嚴肅,像是很多公司的使用者研究也會直接找使用者到咖啡廳聊聊;對於使用者研究,Tim 始終相信著:「熱愛使用者的人,不怕做不好使用者研究!」
每一次的改版都是一個學習。— Doppler
Doppler 認為,在產品開發的過程中,A/B 測試是一個很有幫助的方法,不過並不需要為了做而做,Doppler 在節目中分享到了幾個思考角度,幫助研究新手們評估現階段是否為適合做測試的時機點,例如:「在推行新功能時,可以降低大改動帶來的風險」、「透過持續性的測試,讓你真的更加認識你的使用者」、「讓你嘗試設計的時候能夠更大膽」、「讓數據說話,而非團隊成員」。
除此之外,Doppler 還提到了一個有趣的附加價值,除了大家時常提及的:「A/B 測試可以幫助我們對目標使用者有更深入的了解」之外,其實還有對於個人成長有一點很重要的是:「量化我們的專業能力」,如果測試的結果是好的,能夠為我們自身帶來很大的成就感。
另外,因為專業能力在經過數據支持之下,對個人的履歷上也會更加有信服力,如果你是團隊領導人,有了這些依據,日後在公司爭取資源也會更加順利。最後一個好處是,未來你在做設計的時候會變得更加大膽,因為你曾經嘗試,並且獲得好的結果,而這樣的信心會再推動著你做下一次的測試;如此一來,產品就能夠持續迭代、創造出好的循環。
如果有快捷鍵可以讓你快速達到某個目標,那會是什麼?
我想要「一鍵退休鍵』」,那麼我就可以去做其他我想做的事情了!—— Tim
Tim 表示:「我想要一鍵退休鍵,我希望按下去之後,我就可以在 40 歲時順利退休,那麼我就可以去做其他我想做的事情了!」
我想要「一鍵認識自身情緒鍵」,我就能不被情緒所控制,做出更好的決定!—— Doppler
Doppler 表示:「因為我覺得自己時常在工作或是個人成長上受到情緒的影響,所以如果有一個按鈕是能夠讓我知道我當前的情緒狀態,那我可能就比較不會被我的情緒所控制,那我就能夠做出更好的決定!」
結語
今天兩位來賓 Tim 以及 Doppler 跟我們分享了許多關於「研究與測試」的觀念、挑戰與方法,我們也注意到若想要打造出使用者喜愛的產品,在產品開發的過程中導入使用者研究,以及市場測試的流程是必經過程;除了可以更了解不同類型的使用者之外,也能幫助團隊再度釐清產品價值、未來的開發方向,以及協助安排功能開發上的優先級。
研究與測試或許是一趟漫長旅程,但就如同 Tim 於節目中提到的:「熱愛使用者的人,不怕做不好使用者研究!」相信身為設計師的你,只要擁有一顆願意了解使用者的心,都能夠在有限的資源與限制下找到相應的方法來驗證設計、提高解決方案精準度,並真正為使用者帶來價值。
祝福所有為使用者而努力的你,都能夠在產品設計的道路上打造出好產品!
延伸閱讀 (跟這個主題相關的 AAPD 的文章)
其他:
本集來賓的個人資料(想推廣/分享的網站或連結)
來賓相關資料
來賓提到的資料
Tim 與妻子的國外生活分享 林小姐與提姆的日常
租車體驗特斯拉 USPACE
客群分流工具 Cloud Auto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