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設計師無法(常常)接觸用戶?
在理想情況下,UX 設計師應該常伴用戶身邊,透過訪談、觀察或是測試來發現用戶需求,但在實務上卻可能因為各種原因而無法達成:
地理差異:現在很多公司的團隊和目標用戶並不身處同一個地方。許多大公司面向的是全球的用戶,但主要的設計決定卻都在總部進行。像是Facebook, Spotify, AirBnb 都是,這些隔閡讓設計團隊難以直接面對產品用戶。
耗時費力:一次用戶研究從規劃、招募到產出報告,通常需要 4–8 週的時間。這與習慣以兩週作為 Sprint 週期的產品開發存在巨大的衝突,也是許多快速發展的產品無法承擔的時間成本。
產品階段:有些產品經歷了多年的發展,許多用戶流程和場景基本已經穩定,深入的用戶研究不見得能帶來更多新知。舉凡電商、旅遊、金融這些產品類別,都已經存在標準化的用戶期待與體驗。

基於這些原因,直面用戶的研究並不如理想中的普遍。就算在最重視用戶需求的組織裡,也不太可能每個設計專案都擁有足夠的研究預算。
所以,我們設計師必須發揮創意來進行研究,以下是我常用的四個方法:
1. 活用現有資源
大部分的公司都會追蹤並記錄用戶的行為數據,藉此了解用戶的偏好並找出痛點。這些量化數據能幫助我們在新的設計專案中做出更有依據的決定。
比較常見的數據分析平台有 Google Analytics 與 Mixpanel。一些更具規模的公司也會自己構建追蹤與報告系統,這樣可以更靈活並安全的操作數據。如果你能查看這些數據,並且有能力進行分析,那對了解用戶行為會非常有幫助。

如果拿不到一手的用戶數據,你也可以諮詢其他設計師、產品經理或業務端的同事,因為他們手上可能也有一些資訊或是經驗可以分享。
如果公司有客戶服務部門,我十分建議和客服聊聊。因為他們第一線接觸用戶,對用戶的需求和習慣都會非常了解。我自己經常和公司的客服經理交流,每次都有不少收穫。
2. 蒐集二手資料
如果沒辦法獲得一手的用戶行為數據,就只好參考二手資料了。雖然不像是一手資料那樣直接,但只要來源可靠也是很有價值的參考。
我常參考的的資料來源包含了:
這些網站上除了用戶研究與設計之外,也有關於設計管理與UX最佳實踐的分享。我在 Youtube 上也會不定時分享跟 UX 相關的知識。
當然,現在也可以利用 AI 工具來大大加速二手資料的蒐集,像是我自己最常用的 Perplexity 就大概幫我減少了 70 %的研究時間而且免費,在這裡有更詳細的介紹。
3. 競爭者研究
觀察競爭者也是非常常見且實用的研究方法,除了成本低廉之外它還有其他的好處:
高度相關:競爭者跟你的目標用戶與體驗流程通常高度相似,所以他們的設計具有更高的參考價值。
已驗證的可行性:只要你的觀察對象不是太過糟糕,你所能看到的解決方案通常已經通過技術與市場的驗證,這代表這些解決方案可行、可用。
利於溝通:相較於其他的研究方法,競爭者分析的結果更好理解,不管是在提案或是與 Stakeholders 的討論都會更有說服力。
在做競品研究的時候,除了直接使用參考對象的產品,我有時候也會用 Mobbin Design 這類的工具。Mobbin 是一個替設計師擷取 APP、網站介面的服務,它會把常見的 APP 截圖按照用戶流程分類,讓你可以依照產品類別、用戶流程等等查找,對競品調查很有幫助。

對於競爭者研究我想要特別強調,競爭者研究的重點不是複製別人的設計,而是參考其他設計師解決問題的方法。因此,在調查時應該思考對方產品與自己產品在定位和策略上的差異、理解他們背後的設計決策和邏輯,才能設計出最適合自己產品的解決方案。
4. 內部測試
最後一個常用的方法是進行內部測試 — 將你的設計方案變成交互原型分享給同事,收集他們的反饋。

Photo by Daniel Korpai on Unsplash
內部測試能幫助你發現自己沒注意到的易用性問題,在執行的過程中同事們也可能提供一些解決方案。這類測試通常不需要太多時間,在執行得當的前提之下五到八個同事就夠了,而每個人只需 5–10 分鐘,非常有效率。
進行內部測試的時候需要盡量涵蓋不同工種、性別和背景的同事,甚至最好避免讓其他的設計師參與測試。因為我們在這個階段的目標是盡量讓意見多元化,這樣才能夠發現最多問題。測試時也要注意不要過度引導他們,讓他們可以給出自然的反饋。
結語
以上是我在常用的幾個不接觸用戶也能進行研究的方法,希望能幫助到你。
缺少直面用戶的機會讓很多設計師感到挫折,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正在用「不對」的設計流程完成工作。這種困擾不只是新晉設計師會有,就算是工作了幾年的設計師也可能感覺不踏實。
如果這也困擾著你,希望你可以放輕鬆,了解到這不是你特有的情況,這也不一定是個問題。
研究的本質在於給設計找到理據,除了訪談,還有很多方式能達到這個目標。能直接接觸用戶當然好,但考慮到專案的時效性時卻不一定是最佳解。真正重要的能力是根據專案需求判斷出最適合的研究方法。如果必要,有時候也要考慮是否真的需要進行研究。
文章影片版